中国三季度GDP放缓至6.9%,虽然是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,但是仍然高于此前市场普遍预期的6.8%。
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在19日的发布会上表示,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低迷和中国产能过剩。
当天公布的数据显示,中国前三季度净出口、消费和固定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分别是负1.8%、58.4和43.4%。
为什么“稳增长”政策频频发出,但经济在三季度仍然没能“保7”?部分经济学家认为,这是由于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来支持经济,效果还没有显现。
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认为,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,消费贡献度同比上升了9.3个百分点,这与房地产市场回暖有很大关系;而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半年回落1.1个百分点,表明企业投资仍然非常疲软,对于经济增长和市场回暖仍然是信心不足。
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主管朱海滨也认为,消费和服务似乎保持稳定,但这些都不足以应对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;中期来看结构性放缓将继续,这可能会再持续一到两年。
但是,有一个现象引起了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的关注。那就是,去年中以来,资本市场高涨与实体经济疲弱在GDP中表现为金融业一枝独秀,而实体经济增速不断下滑。徐高的判断是,金融行业是GDP增速在今年上半年能够稳定于7%的主要原因,而目前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速支撑将明显减弱。
徐高测算,三季度股市日均成交额已经回落至9千亿左右,假定四季度进一步下降至8千亿元,按经验数据考虑国家换算系数变化幅度,GDP将在四季度均较二季度继续放缓0.8个百分点,这也就意味着GDP增速将回落至6.8%。
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[微博]也认为,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如上半年,不过他对四季度经济走势相对乐观。“四季度经济运行走势平缓,全年能够实现7%左右的经济增长,基本完成全年增长目标。”他说。
相对于金融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减弱,连平指出经济下行的另外两个压力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持续下降,以及制造业投资增速下行;还有一个不确定因素是,“稳增长”的资金来源受限问题能否有效解决,将影响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能否回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