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PI加速回升至2.3%,分析称警惕滞胀风险

2016-03-10   来源:腾讯财经
分享到:
今日统计局公布重要经济数据,中国2月CPI同比上涨2.3%,创18个月以来的新高。

 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表示,2月CPI由上月1.8%上涨至2.3%,主因受天气和春节因素影响,肉菜价格超季节性上涨,带动食品价格大涨至7.3%,非食品价格亦小幅上涨1%,考虑到权重调整,如按旧食品权重计算,2月CPI涨幅应在2.9%;3月上旬伴随节日和极端天气因素消退,鲜菜价格小幅回落,猪肉价格止涨,预计3月CPI稳定在2.3%,通胀回升势头未消。

  姜超指出,历史经验表明,中国狭义货币M1增速对CPI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,从时间看领先半年左右,15年下半年以来M1高增,意味着年内通胀或持续回升。政府加大16年货币财政刺激力度+下调GDP增速,极有可能推升通胀上行,警惕滞胀风险。

  姜超表示,黄金商品搭档,债市仍需谨慎。货币显著超增、大宗商品上涨、以及基数偏低三方面因素将共同推动通胀回升,我们预测16年的CPI或从15年的1.5%大幅回升至2.4%,而且不排除阶段性超过3%目标的可能性。央行指出当前物价绝对水平不低,人工成本、服务业价格等具有一定刚性,房地产价格等还在上升,并有可能向其他领域传导。如果出现滞胀,则黄金商品将是配置首选,而债市投资需谨慎。

  民生宏观朱振鑫指出, 滞涨的必要条件是成本端冲击,而中期来看,中国并不具备这一条件。一是油价反弹有顶。尽管近期油价低位反弹,但WTI油价仍低于去年的均价48.6美元/桶,而第一次石油危机时国际油价从1973年的3美元/桶飙升至1974年的13美元/桶。二是中国式去产能很难快速出清,成本端的收缩是渐进的。

  朱振鑫表示,央行再添新烦恼。继汇率和无序加杠杆(炒房股灾)之后,央行担忧的通胀风险也短期抬头,货币宽松进一步推后,警惕去杠杆和边际收紧风险。

  方正首席宏观分析师郭磊表示,CPI再次高于预期。2016年的主逻辑是全球通缩触底和一般物价再通胀。前期油价回升、工业品价格回升和一二线房价的飙升都将对CPI形成持续传导。

  郭磊指出,在上半年,价格上涨尤其是PPI降幅收窄更多对应的是机会,关注中游价格比如化工品的价格上涨。下半年天花板效应可能强些,尽管全年3%的通胀目标控制线可能不会突破,简单测算的结果是,如果22省市猪肉价格同比在27%以下,WTI油价高点在60美元以下,CPI全年均值不会破3;但是,高点逼近目标值的通胀将对政策空间带来明显约束。